課程預約報名


看到這一篇文章,忍不住想到現在的小孩!

常常看到周遭的家長,在教育上面不斷的掙扎,是要嚴格還是要輕鬆以待!

我相信大家都是想要小孩更好!

我也希望,自己在教養上面能夠不斷的進步,分享這篇文章!

 也許可以提供無助的你,一個方向唷~



文/洪蘭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讀者回響「我也當橡皮擦媽媽」,大意說這個媽媽在孩子尚未上小學一年級之前,每天晚上檢查功課,她一邊罵,一邊擦;孩子一邊流淚,一邊重寫,每天擦了寫,寫了擦,一直到工整為止。孩子一到晚上就戰戰兢兢,很擔心寫的字會不過關;這個媽媽「為了孩子好」,不顧長輩及先生的求情,一直繼續扮演嚴母角色。幾個月以後終於看到了成果,功課拿到甲上,親友稱讚,學校給獎狀。


 這個母親寫得很得意,我看了卻很不忍心,這個孩子真可憐,這些苦其實是不必吃的,因為這不是他不肯好好寫,而是他能力還做不到,這個母親是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已經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功課,而字寫得不整齊會被擦掉重寫,他就已經不敢亂寫了,如果他已經好好寫了,寫出來的字還是不整齊時,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對筆的掌握、對力的操控還沒有發展完成,所以寫不好。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寫字的孩子每天流淚去寫字,是件很殘忍的事。他後來字寫得好了,很可能跟他逐漸成熟有關,因為孩子是一天天長大,身體一天天成熟,成熟後自然就做得好,所以小孩子的字跟大人的字一看就是不相同。


 既然是身體成熟的關係而不是不盡心的關係,我們何不退後一步,用鼓勵的方式,獎勵他寫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罰他重寫。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嘗到念書的苦味,他的人生未免太可憐了。雖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但也是要看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每個孩子不同,有人發育得早,有人發育得晚,在孩子入學「前」就當起橡皮擦媽媽,絕對是太早,教育部把小學作業簿的格子放大,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時,手控制筆的小肌肉未成熟,字會寫出格子,為了避免因此而被罰,所以把格子放大。


 這篇文章讓我看到兩件事:第一是我們學校對生理衛生的課教得太少,大部分父母不知道自己大腦和身體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判斷上會出錯,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標準,忘記了每個孩子不同。另一件事是臺灣的父母還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為了「甲上」可以讓孩子哭幾個月。


 有一個老師說,他請每個家長買一本書在班上閱讀課時共讀,結果家長紛紛來問是否一定要買,但是他要家長出錢買考卷時,都沒有問題,從來沒有人來問。這實在很令人沮喪。現在新資訊湧出來的這麼快,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所需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舊的資訊也不斷的被淘汰,我們為什麼還要孩子「背多分」,那麼在意他的成績呢?


 學校在二十一世紀已經逐漸從死的知識傳授到思想的開發、動機的引誘和紀律的培養,尤其這個紀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團隊的合作,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只有我們還在墨守成規,小孩子還在哭哭啼啼寫字。


 認字、寫字是必要的,但字寫得好不好看,說實在,不及他說得有沒有道理來得重要,現在打字這麼方便,連手機都可以打字,何不讓孩子多一些時間去讀一些他喜歡的書,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呢?


 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自然會好,曾經有人先扶著雙胞胎的哥哥學走路,結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幾個禮拜會走,但是當弟弟時間到,自己會走時,他走得跟哥哥一樣好,絲毫沒有差別,如果有不同,那是弟弟少吃了些苦,因為哥哥膝蓋軟骨尚未發展成熟,硬被拉起來走,腿痛,多流了些眼淚。所以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親友的稱讚與孩子的眼淚比起來,前者的代價太高,請不要「為了他好」強迫他去做他尚未成熟的技能。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初買這裡的房子,就看中他的環境。


(唉!因為這建商實在房子蓋的有夠不好)


社區後方就是學校與公園!


人家說孟母三遷,現在也能深刻體會!


有時,坐在工作室裡,還可以聽到學校鐘聲,與小朋友的朗讀聲唷!


可惜,好像公園的設施!好像老是會有些沒有公德心的人去破壞!


這天,我們母子倆終於看到溜滑梯修好囉!


不囉唆!來去玩吧!!


看他笑得多開心!!



 


溜滑梯好好玩!!



 


 


啟程回家囉~我是超人唷~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走出我習慣的叢林!


聽說這裡也是森林!


少了猛獸


多了針線活與畫筆!


這是塗鴉森林!


滿滿都是手作的生活!


跟現在充滿科技的時代有點不同!


好像我們以前生活在叢林一樣,都是靠雙手一點一滴挖墾!


畫上我們族裡要探險去的迷彩!


要不要一起去阿!


歡迎光臨!!!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文囉~


加油加油~


哈哈~我好像對這種文章情有獨鍾~


加油了,各位父母!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看到這一篇文章~真是太受用了唷~


因為面對我的皮兒子,我老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情緒中掙扎,每每都被孩子的爹說~你可以溫柔點對兒子ㄇ?


今天爬文,看到這一篇,我想對於有時教養無力的我,是個不錯的良藥,努力試試看囉~


以下就是文章內容囉~~~~


60秒之前,孩子第N次犯錯;
  60秒之內,聽不到哭鬧,聞不到硝煙;
  60秒之後,媽媽不再生氣,孩子乖乖聽話,這是個魔法嗎?
  不,這只是我們送給媽媽們的一個管孩子的好辦法。
  兩歲的兒子用你的口紅在牆上畫了比武的小人兒;在你第五次重申“今天不許吃巧克力”之後,4歲的女兒依舊掀開了她的糖盒子;你在孩子5歲生日那天發現他學會了撒謊……“那一個瞬間,覺得自己肺都快炸了!”我的朋友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感受。和她一樣,很多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雷霆大怒,而發作之後的結果往往是媽媽筋疲力盡,孩子無比委屈,最後兩個人抱在一起,都哭得很傷心。然後呢?然後就是你懊悔、道歉,第101次下決心——要鎮定,對孩子要有耐心。
  所以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你需要知道當孩子再次挑戰你的家規或者將自己的健康安全視作兒戲,你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
  所以,請仔細閱讀下面這個60秒紀律法則。
  能夠做到下面的6個步驟並不簡單,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要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鍛鍊自己的自制力。其實,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不是讓他不往地上扔蛋糕,不在墻上亂塗亂畫那麼簡單,而是在向他傳遞你的價值觀,並且讓孩子學會像你那樣自律。總則:狀況發生時,你首先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犯了什麼錯誤而是自己應該做出什麼回應。
  期待值:你不再大動肝火,孩子會清楚知道自己犯錯的後果,你可以準確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希望是什麼。
  做法:只需要做到以下6步:
0~10秒:快速反應
  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趕快把口紅拿走,把兩個扭打在一起的小孩分開,把兒子從窗臺上抱下來……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進行干涉,而不是站在那裏大聲喊“停!”然後等待孩子服從你的命令。
  “安全第一”是與孩子相處的首要原則,任何情況都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的違規行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應就絕對重要。你要馬上將他帶離危險地帶,或者拿走他手中的危險物品。
  快速反應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或者是你想要和他談論的問題上來。而他正打算一口吞掉的巧克力或者是在一旁糾纏不休的小朋友可能會分散他很多的注意力。
  如果必要,你還可以先將孩子帶離“事件現場”,這樣做對你自己也有好處,在遠離了灑滿餅乾的臥室或者被塗得一踏糊塗的墻壁之後,你就會比較容易做到不發脾氣,不說那些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話。
10~20秒:保持冷靜
  搭過飛機嗎?還記得飛機上的安全手冊是怎麼說的嗎?“當需要使用氧氣面罩時,首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然後再幫助你的孩子。”同樣的法則在處理情緒問題上也適用——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
  心裏默念“我不生氣”往往只是給自己安排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心情更糟糕。孩子們也會比你想像的更敏感,甚至能夠察覺你努力隱藏的怒火。所以我們希望你做到的只是學會處理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怒氣。發作沒有關係,但發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萬別喊:“你這個討厭鬼!”你可以喊:“啊——”,或者是“天哪!”這樣你既發洩了自己的怒氣,又不會令孩子覺得受了傷害和侮辱。
  冷靜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更容易讓孩子聽你的話。面對一個大喊大叫的媽媽,孩子更多注意的是媽媽怒氣沖天的狀態,而根本聽不到她到底喊了些什麼!
20~30秒:情勢評估
  用幾秒鐘時間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對你非常重要。
  我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她2歲的兒子有一次用紫色的水彩筆在客廳中間畫了一條粗粗的線。這條線穿過朋友心愛的地毯,爬過她剛剛洗乾淨的沙發罩。“我當時氣極了,盛怒之下甚至折斷了兒子的筆。”朋友回憶說,“而孩子當時看我的眼神卻充滿了驚訝和無辜,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這麼生氣。”事情過後很久這位母親才發現,兒子當時之所以那樣做是在模倣他剛看完的圖畫書——《我有一支紫蠟筆》。在小男孩看來,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事。“我當時要能冷靜地想想就能早發現這個事實了。“朋友懊悔無比。
  早發現這個事實當然並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卻能完全改變你看問題的角度。
  可是怎麼能夠讓自己的頭腦保持足夠清醒,來對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呢?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場面:你無意中發現孩子在撒謊。那一刻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撒謊了,隨後你想到他今後會成為一個不誠實的孩子,他會習慣於欺騙和編造,他長大了會因此遭人唾棄……你越想越生氣,越生氣想得越多,於是你給了孩子一巴掌。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過去做過些什麼或者將來會有什麼影響,這樣做只能讓怒火越燒越高。
  除了冷靜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還要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開始蠻不講理地吵鬧有時只是因為他覺得餓了,而6歲的孩子拒絕吃早餐可能是因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應該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比如嘗試調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對孩子嚴厲地訓斥——“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其實對小孩子來說,有的事情你說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複,再重複。
30~40秒:對孩子說什麼?
  “我數到三,你把手裏的東西放下!”“不准在牆上畫畫。”類似這樣的話,不管你說得再聲色俱厲,其作用也只是讓孩子覺得他被迫做了什麼,而無法讓他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訴孩子你為什麼不允許他那樣做以及他那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比如彩筆在牆上畫的痕跡就再也擦不掉了。
  解釋緣由的時候,你的語言要儘量簡潔——孩子越小,你就要說得越簡單。你要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他還得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我們一般都不畫在牆上,而是畫在紙上。”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為你今天已經吃得太多了。不過你可以吃個蘋果。”
  說完這些,你就該就此打住。讓這件事這樣過去吧。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簡單的話往往容易給他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而說得太多反而讓你想傳達的資訊變得模糊和容易忘記。
  “如果孩子拒絕聽話或者堅決反對怎麼辦?”——那就另找時間再跟他談,那時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會比較好。
40~50秒:需要給孩子留個教訓嗎?
  有的父母認為處罰對管孩子非常重要,但專家們卻不同意,認為處罰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釋和說服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才需要,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裏的巧克力拿走,同時告訴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達到目的了。而所謂要給孩子留個教訓或者讓他長點記性的處罰方式都沒有必要。如果孩子在客廳裏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處罰他。如果孩子觸犯的是一些你認為很重要的原則,那麼你可以換個大家都比較心平氣和的時間再跟孩子談。
  只有某些特殊的情況你需要給孩子一點小小的處罰,比如孩子故意犯錯,並且對你明確的制止毫不理會。而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嘗到他的不聽話的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他打了其他小朋友,那麼他就不能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50~60秒:強化效果
  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們那裏流傳著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終如一,說到做到”。別看孩子小,他們的思維方式可是很有邏輯性的。他們會認為:“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說到做到,那他們的話也就可以不聽了。”所以,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你的規則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堅持貫徹到底。
  記住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你根本不會做到的威脅的話,什麼“你從今以後再也不能吃巧克力了!”“你這一年都不能看動畫片了”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只可能是傷了孩子的心又降低了你自己的威信。
  好了,60秒的滴答聲已經響過,你有收穫嗎?


 


 


引用於~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20&sID=1380650&r=88&page=1


R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